近年來,硯山縣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扎實推進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不斷強化統籌協調、黨建引領、設施配套、基層治理、產業發展,一體化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項目化、組織化、精細化、常態化、集成化,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走出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子。強統籌協調,項目化推進搬遷顯成效。硯山縣成立易地扶貧搬遷組織化工作組,強化組織領導,高位推動產業、就業、易地搬遷組織化,深入踐行一線工作法,做到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通力合作、協調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狠抓落實的強大合力,以項目化保障實施了涉及8個鄉(鎮)12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建設,不折不扣抓好各項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務落實。
強黨建引領,組織化搭臺賦能促擔當。硯山縣聚焦搬遷安置點基層黨建,不斷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筑牢黨的基層組織、健強黨員骨干隊伍,促進作用發揮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堅持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優勢,在安置點成立黨組織6個,安置點80名黨員全覆蓋聯系群眾,緊緊圍繞“五個基本”扎實開展黨支部規范化達標創建工作,劃撥31萬元同步統籌規劃解決活動室建設、辦公設備配置,成立集體經濟組織7個、社會組織4個、團組織8個、婦聯組織8個,強化組織功能配套,以智慧黨建規范主題黨日及“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把搬遷安置點黨員優先納入“萬名黨員進黨?!迸嘤枌ο?,不斷增強黨員意識和能力素質提升,引導黨員在產業發展、轉移就業和基層治理中當先鋒、作示范。
強設施配套,精細化功能服務增信心。硯山縣把“穩得住”作為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的關鍵環節,按照易地扶貧搬遷與小城鎮發展相結合、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易地扶貧搬遷與生態保護相結合、易地扶貧搬遷與土地增減掛鉤相結合、易地扶貧搬遷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五結合”,因地制宜按照“安全、經濟、實用、美觀”的原則優化民房設計,在各安置點建設活動室和廣場,配套完善公共廁所、村莊綠化、兩污處理等設施,實現外觀特色化、內部功能現代化;穩妥做好戶籍遷移管理、搬遷安置房產權登記等工作,及時落實水電費補貼、就近入學、養老醫療保障、產業就業幫扶等政策保障,完善功能配套,強化綜合治理,提升服務效能,讓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強基層治理,常態化聯建融治樹新風。硯山縣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組建黨員矛盾糾紛排查小組,形成以《村規民約》調解自治、司法調解法治、黨員調解德治的“三治融合”機制。全縣12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全覆蓋新修訂《村規民約》,配套調解室,不斷深化網格化管理,建立每名黨員聯系10—15戶群眾制度,全面構建包村包組包戶包人責任鏈條,推進“支部聯合、平安聯保、治安聯防、矛盾聯調、基礎聯建、服務聯線”“六聯”工作法,開展“共產黨員戶”掛牌亮身份工作,不斷喚醒黨員身份意識,促進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履職擔當、積極作為,不斷增強搬遷群眾幸福感、安全感。
強產業發展,集成化致富增收添動力。硯山縣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采取“黨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產業模式,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群眾產業發展組織化水平,籌措資金扶持安置點群眾不斷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持續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做好務工人員組織發動、跟蹤服務等工作,為群眾穩定脫貧和長期增收提供有力支撐。如碳房社區以“黨組織+扶貧車間+農戶”發展模式建成扶貧車間為留守老人、婦女提供居家就業平臺,以“黨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引進企業發展種植紅蜜桃2600畝,發動群眾種植6000余畝,搬遷群眾通過土地合作分紅、就近務工、發展產業、生態補償、個體經商、扶貧車間六種途徑解決收入來源問題,村集體經濟收入從搬遷前3.5萬元增長到目前的26.7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搬遷前5227元增長到現在的13500元,讓群眾搬出來放心、住起來順心、富起來開心。
(羅開業 譚盛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