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文山州委辦公室文山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文山州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
||||||||
|
||||||||
各縣(市)黨委和人民政府,州委和州級國家機關各部委辦局,各人民團體: 《文山州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4年)》已州委、經州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中共文山州委辦公室 文山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9月9日 (此件公開發布)
文山州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4年)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州關于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的部署要求,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結合文山州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州農村工作會議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主題,聚焦促進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抓實產業發展和就業幫扶,抓好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和社會幫扶,用好新型經營主體、基層黨組織、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干部力量,堅持分類施策、多措并舉,拓寬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潛力,促進全州脫貧人口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力爭到2024年年底全州脫貧人口收入超過全國脫貧人口收入水平,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二、重點工作任務 (一)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增收一批。堅持農業發展產業化、規?;?、標準化、品牌化,重點支持幫扶產業補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強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促進產業提檔升級。精心打造“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和特色產業基地,增強主導產業輻射帶動能力,引導脫貧人口合理選擇生產經營增收項目,放心安排增產增收計劃,主動落實增產增收措施。 1.補齊技術短板。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思路,結合“6個百萬”基地發展項目,聚焦全產業鏈發展的短板弱項,加大政策供給、技術支持、資金扶持,順應農村產業和農民生產科技應用需求,多渠道引入和整合科技資源,開展科技培訓30萬人次以上,建設鄉村振興科技示范縣3個以上、示范村3個以上,培育農業新品種15個以上。支持通過購買技術服務、技術合作等方式,推廣實施良種良法和先進生產加工技術,切實發揮科技助農增產增收作用。培養選派科技特派員400名以上,支持科技特派員、科技企業等到農村創辦領辦市場主體,與所在地區和群眾形成產業發展共同體,共享產業發展創收增收紅利 2.補齊設施短板。圍繞“6個百萬”基地、“一縣一業”基地和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用好農田水利、農機補貼等項目資金,支持建設配套具體產業項目的農業生產設施,以當地農產品為主要原料供應的加工、產地冷藏保鮮等產業配套設施,鼓勵建設標準化生產、加工、倉儲基地,全面改善農田水利、產業道路、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條件。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做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冷鏈物流示范基地、電子商務示范點,為產業發展和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增收奠定基礎。 (二)穩定就業增收一批。保持脫貧人口就業規??傮w穩定,幫助已就業的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有就業意愿未就業脫貧人口實現就業。 3.穩定就業規模。實施穩崗拓崗富農行動,用好東西部協作機制,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的穩崗就業對接,建立點對點的勞動力輸出就業服務體系,幫助有就業意愿的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實現穩定就業,促進脫貧勞動力省外務工、省內縣外務工、縣內穩定務工規模和質量穩步提升,確保全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0萬人以上,其中脫貧勞動力28.8萬人以上,確保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有就業意愿和勞動力的家庭每戶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4.提升勞動力技能。制定有利于農民掌握實作技能的培訓工作制度,調整完善農民培訓政策,公布培訓項目目錄,提供“菜單式”培訓。全州每年培訓2萬人次以上脫貧勞動力,確保有就業意愿的脫貧人口培訓后掌握1項勞動技能、獲得1項職業技能認定,就業率達90%以上。強化“兩后生”職業教育和就業幫扶,確保脫貧人口“兩后生”90%以上接受職業教育,完成職業教育后90%以上實現穩定就業。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技能培訓,確保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的現有脫貧勞動力掌握1項技能、新增勞動力100%接受中等以上職業教育。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加強精準對接,建立供需雙方定向招聘、定向培訓、定向服務、定向輸出的勞務協作機制。 5.促進就近就地就業。統籌全州易地搬遷需求,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有序引導生存條件惡劣、地質災害隱患點、禁限制發展區的農村人口搬遷易地發展。完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幫扶車間招商政策,加大招商力度,落實就業幫扶車間吸納5人(含5人)以上脫貧勞動力就業1月以上,按支付給脫貧勞動力工資的15%給予吸納就業獎補。著重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及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務業,穩定就業崗位,促進搬遷脫貧戶實現轉移就業和就近就地就業增收。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穩崗就業功能,優先安置脫貧人口,穩定1.5萬人以上的生態護林員規模。優化農技、畜牧防疫、公益設施管護、環衛服務和秸稈禁燒監督等公益性崗位,根據《云南省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要求,安排銜接資金用于公益崗位補助,規范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和管理,按不低于800元/人/月標準落實崗位補貼,確保公益崗位規模穩定。擴大涉農項目建設、管護以工代賑實施范圍,重大投資、鄉村振興、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等項目用工優先保障農村低收入脫貧人口,吸納更多脫貧勞動力就地就近參與建管,促進低收入群眾就業增收。 6.落實務工獎補政策。落實對在省外務工且穩崗就業3個月以上的脫貧勞動力,給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外出務工交通補助。 (三)落實消費幫扶增收一批。建立農產品滯銷應急機制和農產品銷售長效機制,支持農產品、特色手工制品品牌打造和產銷對接,促進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7.強化產銷對接消費幫扶。充分發揮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優勢,推動文山州與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區構建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有效促進大市場和文山基地緊密合作,實現東部協作地區和中央、省定點幫扶單位每年銷售糧食、蔬菜、中藥材、辣椒、肉牛、瓜果、茶葉等農產品6億元以上,力爭2024年突破8億元。開展特色農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醫院、進社區等活動,州、縣(市)定點幫扶單位要按年認購、定期優先采購脫貧人口生產的農產品。各級財政預算單位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預留年度食堂食材采購份額,通過“832平臺”和簽訂協議方式采購文山地區農副產品。 (四)發展鄉村旅游增收一批。圍繞文山文化和旅游“十四五”時期“一心、一網、兩帶、三區”的發展布局,引導有條件的脫貧村、脫貧戶融入鄉村旅游產業體系,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方位帶動脫貧人口實現增收。 8.提升鄉村旅游業態。結合鄉村振興“百千萬”示范工程建設,遴選推薦一批有發展鄉村旅游條件的脫貧村或脫貧人口集中的村作為重點,每年打造10個以上山美、水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的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旅游示范村,帶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發展。扶持有條件的脫貧戶將閑置房屋改造為鄉宿、鄉游、鄉食、鄉購、鄉娛等鄉村旅游經營實體,實現多點增收。 9.拓展鄉村旅游支持方式。推動將符合要求的鄉村旅游項目納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學學農勞動實踐基地范疇。州、縣(市)通過購買服務、定點采購等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等發展。 10.提升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勞動技能。結合鄉村旅游從業需求,對從事鄉村旅游的脫貧勞動力,精準實施經營管理、餐飲服務、市場營銷等從業技能培訓。 (五)支持鼓勵創業增收一批。通過創業貸款等金融扶持,鼓勵具備條件的脫貧人口創業增收。 11.支持返鄉創業。強化創業政策指導和服務保障,推進鼓勵返鄉創業行動,以返鄉大學生、有技能的返鄉務工人員為重點,力爭3年內扶持1萬名創業致富帶頭人,并按規定落實稅費減免、場地安排、創業貸款及貼息和創業培訓等政策,給予不超過20萬元創業貸款支持,對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入鄉創業給予不超過1萬元補助,畢業3年內的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給予不超過3萬元創業補助,脫貧戶家庭高校畢業生(含職業院校畢業生)給予一次性1000元求職創業補貼。 12.強化金融扶持。落實5年過渡期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全額貼息和風險補償金政策,將“富民貸”試點范圍擴大到8縣(市)脫貧戶,對獲得“富民貸”的脫貧戶,用銜接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給予貼息補助。積極推進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發展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開展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鼓勵因地制宜開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業務。 (六)深化聯帶機制增收一批。加強產聯機制建設,重點扶持對帶動脫貧人口增收成效明顯的市場主體,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帶能力和積極性,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農帶農促增收作用。 13.強化市場主體聯帶作用。深入推進招商引資、“萬企興萬村”等行動,不斷壯大市場主體規模,增強主導產業輻射能力和帶動能力,強化聯農帶農作用,每個縣(市)3年內至少引進10家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市場主體,培育抓實一批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抓實農民專業合作社綁定農戶、龍頭企業綁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健全完善股份聯結、訂單聯結、培訓聯結等利益聯結模式,通過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等方式,把產業發展效益落到促進脫貧人口增收上。 (七)盤活資源資產增收一批。依托產業發展,推動到戶扶貧項目資產和集體資產與市場主體合作,建立聯農帶農機制,拓展資產增值空間。 14.深化農村資源、資產改革。盤清脫貧家庭房屋、宅基地、耕地、林地等資源,鼓勵長期外出務工、進城進鎮安置和無力自主經營的脫貧人口,將閑置資產交由村集體或合作社代為經營管理。全面盤點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在遷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等資源,不斷提升村集體經濟組織對相關資源的經營管理水平,擴大搬遷人口收入來源。 15.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農村集體經濟強村工程,盤活村集體資產,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權、收益權、有償退出權、抵押權、擔保權、繼承權,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將資源轉化為資產,通過運營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發展集體經濟,到2022年底全州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的行政村(社區)占比達到90%以上;到2023年底所有行政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并以縣級為單位,行政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平均達到10萬元以上;到2024年,全州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社區)占比達到70%以上,按股份分紅增加群眾收入。探索農村集體經濟多種有效組織形式,建立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收益二次分配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八)加大政策性轉移支付力度增收一批。保持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全面落實惠民惠農相關政策,及時足額發放惠民惠農補貼,真正讓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從補助政策中受益穩定收入預期。 16.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嚴格落實鞏固提升“兩不愁三保障”成果相關政策,全力推進惠農財政補貼“一卡通”管理,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落實支農政策補貼,及時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農機購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各項涉農政策補貼,確保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提高補貼效能。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堅決杜絕各種面向農民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減少家庭支出,穩固家庭收入,筑牢脫貧戶收入滑坡防線。 17.健全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充分發揮社會救助聯席會作用,重點關注收入驟減、支出驟增對象,依法依規開通“綠色通道”進行救助。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其他專項社會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對符合條件的農戶實施精準高效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受災人員救助等,確保政策兜底保障的脫貧人口收入穩中有升,應救盡救。 (九)減輕群眾負擔增收一批。落實好教育、醫療等相關補助政策,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切實減輕群眾支出負擔。 18.落實好醫療保障補助。落實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資助參?!痹瓌t上按“就高不就低”的順序進行繳費參保,完善并嚴格執行住院先診療后付費政策,在有效防范制度風險的前提下,將區域內住院先診療后付費政策對象擴大到“監測對象”,減輕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人口就醫支出壓力。落實“文山惠民?!迸c基本醫療大病保險、社會救助緊密銜接,提升大病、重病保障,防止群眾因病大額支出致貧、返貧。 19.落實好教育保障資助。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學段的學生資助體系,全面落實教育精準資助,確保各學段學生資助政策落實到位。實施“雨露計劃+”行動,補貼標準提升為3000元—5000元/人/年。加強資金使用管理,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 20.實施文明新風塑農行動。充分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作用,將鄉風文明要求納入村規民約規范公民行為,持續開展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引導脫貧人口樹立科學積累、科學消費觀念,避免虛榮攀比、盲目投資等非理性支出行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五級書記”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工作責任,各級黨組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牽頭負責本地區的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工作。各縣(市)、鄉鎮(街道)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在對地方資源狀況、產業基礎、勞動力情況等要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編制村莊實用性規劃,明確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目標任務,研究制定縣(市)級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具體措施,因地制宜明確主導產業、增收渠道、具體措施,分層分類落實具體項目支撐,提升鄉村振興項目庫儲備質量,將脫貧人口增收工作導入產業就業發展體系,每季度召開一次調度會,切實把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工作措施落地落實。 (二)提高資金績效。穩定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東西部協作資金投入力度,創新資金使用方式,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帶動脫貧人口增收成效明顯的主體、項目,用足、用活財政資金支持產業發展有關政策。健全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和績效評價機制,將促進脫貧人口增收情況納入銜接資金績效評價考核,績效評價結果納入下一年度財政銜接資金因素法分配,給予相應激勵。 (三)整合幫扶力量。結合產業發展和增收需求,充分發揮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幫扶、“萬企興萬村”結對幫扶、單位和干部掛鉤幫扶、消費幫扶的優勢,實施結對幫扶助農行動。深入實施“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優化駐村工作隊員結構,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各縣(市)、各級定點幫扶單位安排專人對年人均純收入1萬元以下的脫貧戶及監測對象實行“一對一”幫扶,并落實優先安排幫扶力量,優先落實幫扶資金項目,優先使用生產設施,優先采購農產品。 (四)強化工作調度。將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工作納入州、縣(市)“三農”工作季度調度的重要內容,分析問題、查找短板、總結經驗、現場推進。依托防返貧監測平臺和脫貧人口收入監測系統,對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增收情況開展動態監測和跟蹤管理,定期將增收情況納入防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月通報、季調度長效機制重要內容,鄉級每半月定期開展科學分析、縣(市)級每月定期開展工作調度。 (五)嚴格考核評估。將脫貧人口增收、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工作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督查的重要內容,并納入縣(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成效考核、定點幫扶單位工作考核評價、駐村工作隊和隊員工作考核,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堅決杜絕數字增收等弄虛作假行為。 (六)注重宣傳引導。各縣(市)結合地方實際制定具體促進增收若干措施,梳理匯總助農增收上級和本地有關政策制作成冊,并將政策口袋書發放宣傳到戶,確保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知政策、懂政策、會用政策。大力宣傳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增收的重要意義和政策措施,及時總結推廣增收的好經驗好做法,宣傳帶動農民增收的村集體、工商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宣傳幫扶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增收的單位典型,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
|
||||||||
【關閉窗口】 |